也是空虛,也是追風──訓道篇裡的智慧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會面對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呢?



假若訪問十個人,十個人都必然會選擇一生諸事順遂、平平安安,然而,人的生命裡,禍福難料,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又焉知非禍」,正是如此,對於得失該了然於胸,否則容易樂極生悲。



中國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嶽陽樓記》內就有這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的處事深遠和豁達胸襟,道盡了人生應有的態度,這樣處世生活才能輕鬆自在。



在訓道篇內一開始便提問:「人在太陽下辛勤勞作,究有何益?」然後,逐步揭示訓道者的觀察,「太陽底下並無新事」,一切事擺在太陽下,其實都是空虛都是追風。寄語我們無須為新的事物而狂歡,也無須為逝去者而惋惜概嘆,因為它是會再發生的,所謂虛而又虛、萬事皆虛是也。



訓導篇內提及空虛的例子極多,例如:智者愚者同樣會死去、同樣會被人遺忘;勤勞的人把財富留給後人,為勤勞的人來說有何禆益?正義之處帶有不義、公平之處有不平;高貴如人、弱小如螞蟻,到頭內終歸一死,同歸黃土;愛錢的,錢財不能滿足,有人因積蓄財富而賠了性命,富裕生活是一場空,事事皆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笑有時、哀悼有時、舞蹈有時、絾默有時、言談有時、愛慕有時、憎恨有時……諸如此的例子,無不說明所有事物皆虛幻,無論有多新奇古怪的事物,放在太陽底下並無新事,一切只是循環不息,週而復始的發生著,這個凡事都一場空概念,似乎勸勉人無須積極生活,那到底真的如此嗎?



在此點上,訓道篇內提及的智慧似乎與上述中國古聖賢書頗有相似之處,只是訓道篇內提及的更進一步挑戰傳統的價觀:辛勤的意義、以及事事有安排,這樣就是要學識對天主的肯定,面對天主該簡簡單單,無須多言,人當「敬畏天主,遵守上主的誡命」,深信在主內可以完成一切,而無須多作強求,唯有認識天主並體會祂的大能,把一切盡可交付在天主手中,對天命無論是福是禍,不應追問,只應虛心由天主手中接受,因為人決不能知道在太陽底下所發生的一切,即使智者以為知道了,仍是一無所知,在有限的人生歲月裡,及時享受天主慷慨的一切,追求光明而摒棄黑暗,如此,在面對別離傷感痛苦時,便可以比較容易接受,如此,生活便能輕鬆自在,如此,到最終面對天主審判時,便能坦然接受一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阿珍的故事

走!我們去朝聖:Camino的時機

出發—我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