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耶穌的路上(一)曠野

  耶路撒冷的四月尾五月初的天氣真好,早晚稍涼,白天太陽高掛,最愛的藍色一路伴隨,帽子、太陽眼鏡、隨身飲用水缺一不可。

  今早,車子離開旅館後,遠離了耶路撒冷老城,沿公路前進,周遭的景物也開始變化,連綿山峰不絕,偶見放羊痕跡,就像進入無人地帶,車內不時響起「左邊有羊」、「右邊有帳篷」的驚嘆聲,正說話間,領隊說可以下車了。





  四下無人,就只有我們一台車停在路旁,上了一個小山坡,舉目所見,黃澄澄的山峰歡迎著我們,這裡,是猶大曠野。

  「我要誘導她,領她到曠野和她談心。」歐瑟亞先知所說的話,多少次用在不同的避靜中,叫我們清空所思所想,與天主接近;三部福音所載,耶穌在約旦河受若翰的洗後,被聖神催迫,到曠野四十天祈禱,之後三退魔鬼引誘。每年的四旬期,教會總提示我們要守齋祈禱、克己、多行善功作補贖,為自己的逾越節、也為自己的復活生活的革新作準備。在城市久居,偶然可到路環黑沙探望大自然,而一望無際的黃土地,卻極少看見,「曠野」一詞,總是聯想荒蕪之地、寸草不生,甚至晚上應該是陰森恐佈的,後來聽神父講道提及曠野也有不少植物生長、野獸出沒的,但仍然難以想像,四十天獨個兒接受試探,一不小心,便會落入羅網!



  今日一見,書上的「曠野」二字如在我們中間跳躍起來,遼闊土地間,只有黃土與太陽,與一個十字架屹立著,遠望山谷下方,是「聖喬治隱修院」(St. George Monastery)-隱修士仿照耶穌在曠野生活而開始在此隱居,又因塞浦路斯隱修士喬治而命名;有幾個瘦削黝黑的遊牧貝都因人向我們兜售披肩,用以遮檔太陽,一方面我們早已準備,另一方面披肩的品質也不是很好的,所以乏人問津,我在想到底一天有多少朝聖團經過這裡?又有多少朝聖者會購買呢?站在山坡上,腳踏土地,頭頂與太陽共舞,仿似與天非常接近般,在這「曠野」裡,人渺小得不如地上沙土,到底依靠什麼生存?生存的意義為何?「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聖詠第23)是一句純粹的標語嗎?



聖喬治隱修院


  在這裡看得痴迷,小宗神父打趣說:「讓我們留在這裡四小時也不行,莫說四十天了!」是的,在「實境的曠野」裡,只能與大自然共存,確然是一大挑戰,而「心靈的曠野」呢?不少聖人傳記均記述他們曾對信仰產生懷疑,歷經挑戰誘惑才能走出那片黑暗之地,最終奪得基督;平凡如你我,多多少少也經歷過吧,是選擇看似自由平坦的闊路,還是奮力拒絕誘惑


  但願在那「光」照耀下,你我都能跨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阿珍的故事

走!我們去朝聖:Camino的時機

出發—我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