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


  是因為早上出生的關係嗎?我喜愛白天多於晚上,尤其是被陽光喚醒的早上,當義德的太陽從東方升起時,伸一伸懶腰起床,吃一頓美味的早餐,便能點亮一天的生活。

  小時候上學的早餐大多是一個麪包、開水或盒裝飲料,維他奶」、「維他檸檬茶」、「陽光密瓜」均是至愛;到中學呢,麫包偶爾轉變為麪條,學校對面的咖哩雞翼麫是一個奢侈品,只能多存一點錢才能買得到,還要和同學約定一起享用,那店把雞翼煮得透徹,骨與肉很容易分離,鮮嫩可口,麪條軟硬適中,吸收了香而不辣的咖哩汁後更是可口,不過我們不像日本人吃麪要發出唏哩呼嚕聲才表示好吃,拍拍忙得不亦樂乎的漲肚皮,就知道它是何等美味。




  在台灣升學時,開始接觸台式食品,僑大的餐點把我們變成一個個圓球,而饅頭是早餐的亮點,它竟然能像西式吐司一樣,配牛油、花生醬、火腿、雞蛋,每天六點起床後,七時半總能準時到達餐廳,員工們把他們一整盤饅頭拿出後,早到的同學便按數量拿到餐桌上,八個人一桌,熱騰騰鬆軟白滑的饅頭,冬天暖手最佳,吃飽了便有力氣迎接一整天的繁忙學業,只因下課後還要繼續自習到十二點,一天五頓(早、午、晚、下午茶、宵夜)是僑大人撐到底的支持。待到台大後,宿舍樓下的小賣部裡,薄薄的即煎蛋餅,沾上甜辣醬,配濃香的甜豆漿,餵飽了每位台大人,偶見睡晚了的學生,只能邊走路或騎腳踏車,咬著早餐走在椰林大道上;再來就是連鎖早餐小店「美而美」:鮪魚、蛋、火腿、肉鬆等不同組合的三文治,塗一層美奶滋(沙律醬)、夾小青瓜,最重要的是雞蛋灑上胡椒鹽,奇怪,誰創造這麼好吃的東西呢?鬆脆又香噴噴的三文治拿在手上,每一口都滋味無窮,教我時常幻想自己在澳門也要開一家這樣的早餐店,每朝新鮮提供給上班族與學生,為新的一天注入朝氣活力,但想歸想,還沒有付諸行動。

  和朋友見面除了一些活動外,離不開午飯晚飯,對比起午晚餐,早餐之約是罕有動物,周一至五大家都上班,周日去了聖堂參加彌撒,獨剩周六的早上,誰都想多睡一點,聚會全都往後挪吧,早餐一般不吃了,只吃午餐或來一客「早午餐」(Branch) ;但我還是喜愛吃早餐,即使睡晚一點也是,煎一個太陽蛋、塗抹牛油及黃梅(或藍梅)果醬、烤得香脆可口的吐司,一杯香濃加奶不加糖的咖啡,外加一枝鮮花及一束太陽光,放上心愛的書本,人生莫過於此,如果有朋友加入更捧,早餐的款式便多樣化了。

  
  難得朋友來訪實在要好好招待,本月中,「小魚閒舍」迎來一眾朋友,好不熱鬧,高峰是大伙一起的早餐時刻,九時起床準備,從窗簾透進的夏日朝陽灑遍了床鋪,眼晴睜開能看到窗外的綠樹,好不愜意,開了播放器,讓符在斗室裡流動,與水煮雞蛋的滾燙聲交織,把餐墊餐具放好後,分工切水果、芝士、香腸、拿出乳酪、果醬、牛油,還有朋友自家烘焙的貝果(Bagel)麵包,經烤箱加熱後,充滿嚼勁,芝麻與核桃的香甜在口裡盤旋,咖啡與熱朱古力,各取所取,彷似酒店的自助早餐般豐富,讓人食得起勁開懷,然食物只是引子,重點是朋友真誠的傾談,天南地北,或談時事、或談信仰、或談個人的經歷喜憂,相互關心與支持,「小魚閒舍」充塞了愛,是祂牽引的愛!


  

  至於最經典的早餐當數若望福音第廿一章,主耶穌在復活後,與門徒們約定在加里肋亞湖邊見面,們回到故鄉,重操故業,出海打魚卻空手而回,耶穌來了,在岸邊顯現,著他們往右撒網,打出大魚一百五十三條,網內滿魚讓他們認出師傅,隨後,烹飪大師耶穌在岸上已設盛宴:「你們來吃早飯!」想想看情景,既疲且累的他們,在師傅的指導下得以成就,已是振奮莫名,從奔波一晚的船中返回岸上,看見有人預備好早飯,那人更是他們朝思暮想的師傅,溫馨的語言,彷似母親小時候在家裡準備好餐點,便在家門口喊著玩得滿頭大汗的小孩「了,快回家!」是溫情、親情、是再度重聚的美麗,空氣中充滿烤魚的香氣捕獲的魚,滋味無窮,補充了體力,也溫暖了心窩!這一幕簡直教人熱淚滿眶,不能自已,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


伯多祿元首堂,耶穌在這塊大石上燒魚給門徒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阿珍的故事

走!我們去朝聖:Camino的時機

出發—我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