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6的文章

早餐

圖片
  是因為早上出生的關係嗎?我喜愛白天多於晚上,尤其是被陽光喚醒的早上,當義德的太陽從東方升起時,伸一伸懶腰起床,吃一頓美味的早餐,便能點亮一天的生活。   小時候上學的早餐大多是一個麪包、開水或盒裝飲料, 「 維他奶 」、「 維他檸檬茶 」、「陽光密瓜 奶 」均是至愛; 到中學呢,麫包偶爾轉變為麪條,學校對面的咖哩雞翼麫是一個奢侈品,只能多存一點錢才能買得到,還要和同學約定一起享用,那店把雞翼煮得透徹,骨與肉很容易分離,鮮嫩可口,麪條軟硬適中,吸收了香而不辣的咖哩汁後更是可口,不過我們不像日本人吃麪要發出 唏哩呼嚕 聲才表示好吃,拍拍忙得不亦樂乎的漲肚皮,就知道它是何等美味。   在台灣升學時,開始接觸台式食品,僑大的餐點把我們變成一個個圓球,而饅頭是早餐的亮點,它竟然能像西式吐司一樣,配牛油、花生醬、火腿、雞蛋,每天六點起床後,七時半總能準時到達餐廳,員工們把他們一整盤饅頭拿出後,早到的同學便按數量拿到餐桌上,八個人一桌,熱騰騰鬆軟白滑的饅頭,冬天暖手最佳,吃飽了便有力氣迎接一整天的繁忙學業,只因下課後還要繼續自習到十二點,一天五頓 ( 早、午、晚、下午茶、宵夜 ) 是僑大人撐到底的支持。待到台大後,宿舍樓下的小賣部裡,薄薄的即煎蛋餅,沾上甜辣醬,配濃香的甜豆漿,餵飽了每位台大人,偶見睡晚了的學生,只能邊走路或騎腳踏車,咬著早餐走在椰林大道上;再來就是連鎖 早餐小店「美而美」:鮪魚、蛋、火腿、肉鬆等不同組合的三文治,塗一層美奶滋(沙律醬)、夾小青瓜,最重要的是雞蛋灑上胡椒鹽,奇怪,誰創造這麼好吃的東西呢?鬆脆又香噴噴的三文治拿在手上,每一口都滋味無窮,教我時常幻想自己在澳門也要開一家這樣的早餐店,每朝新鮮提供給上班族與學生,為新的一天注入朝氣活力,但想歸想,還沒有付諸行動。   和朋友見面除了一些活動外,離不開午飯晚飯,對比起午晚餐,早餐之約是罕有動物,周一至五大家都上班,周日去了聖堂參加彌撒,獨剩周六的早上,誰都想多睡一點,聚會全都往後挪吧,早餐一般不吃了,只吃午餐或來一客「早午餐」 (Branch) ; 但我還是喜愛吃早餐,即使睡晚一點也是,煎一個太陽蛋、塗抹牛油及黃梅(或藍梅)果醬、烤得香脆可口的吐司,一杯香濃加奶不加糖的咖啡,外加一枝鮮花及一束太陽光,放上心愛的書本,人生莫過於此,如果有朋友加入更捧,早餐的款

勤勞的瑪爾大

圖片
     剛到埗以色列幾天,旅遊巴在耶路撒冷舊城 周圍 進進出出,仍然對這個地域一頭霧水的時候,宗神父多次在行 經 不同的地點作出介紹:「左手邊是斯德望殉道的地方!」「看右邊,是耶穌山園祈禱大殿!」「對面山峰是希伯來大學!」隨著聲音我們不斷向外張望,腦袋也同時湧出聖經章節的畫面,到達一個小岔路 口時,宗神父 說:「 裡面是貝特法革聖枝堂 ,是 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地方,是 拉匝祿 死亡後, 瑪爾大 迎接主耶穌的地方 !」啊! 瑪爾大, 我的主保聖人呢! 啊! 我的心情不由得噗跳起來!     當初準備領洗時才知道要選取一個主保聖人名字,對 教會 禮儀仍是一竅不通的我,看著一些聖人名字的簡歷,並不懂得如何選擇,後來翻閱聖經,那一幕「頻撲的瑪爾大」把我攝住,彷似遇上另一個自己一般,單是一句:「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已教我能看到全部圖像,雖然我並不懂下廚,愛吃卻遺傳不了老媽的好手藝,頂多只能當一個礙手礙腳的「執碼」 ( 粵語,意指按 客人 訂單執拾所 須食材交 予 大廚師父 料理 ) 、又或一個雜工(洗菜、洗米,甚或只懂在鑊裡炒來炒去作狀),但忙碌卻是自己的特徵,把一天廿四小時當四十八小時來使用,同一時間可做幾件事,上班、上課(一個課程接一個)、當義工(不只值班,還協助機構當策劃推廣)、遊玩, 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呵呵 , 年青總與 睡眠 扯不上關係 ,有一次 好 朋友 關心地 問:「你能否停一下,不要把時間排得那樣緊密?」天知道我是停不下來的人,「靜」這個字從來 不曾出現在我的字典裡 ,所以 「頻撲的瑪爾大」就 像磁鐵 把我 捕獲 ,成了我的主保聖人!         取名後,有時回頭一讀這段聖經,老是覺得這樣的忙碌被妹妹瑪利亞比下去,她似乎略勝一籌, 舒舒服服地坐在耶穌膝前聽講, 不由得羡慕 起 瑪利亞 來;後來,開始多了參加閱讀聖言課 、 了解教會 、 嘗試不同的祈 禱 方法,在忙碌 的生命 中展開了不一樣的人生, 「 工作 」 與 「 靜聽 」 在翹 翹板 上搖 曳 ,忙碌不再像以往一屁股地坐下不動 , 兩者交流下 得到更大的 樂趣 ,雖然為他人服務是喜樂的,但在讀經與祈禱裡,獲得的是另一份禮物,聖言的世界沒有邊際,越讀越開懷、越讀 視野越不一樣 !

走在耶穌的路上(四)會堂教堂的使命

圖片
  他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的習慣,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他;他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他把書卷捲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着他。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 路加福音第 4 章 18 - 21 節 )   上述 的 福音是鍾神父最常提及的聖經章節,以此挑戰教友多作思考,他說耶穌傳教使命在這章節裡表露無遺,這是祂降生成人的主要目的,作為跟隨祂的門徒,我們可有想過我們的使命?   以色列人與上主的關係密切,自老祖宗亞巴郎被應許賜與福地、繁衍後代,歷經興盛與滅亡,總不忘祖先教訓,每天祈禱讀經,「會堂」原文來自希臘文「 Synagogue 」,意為「聚會之地」、「集會之屋」,每十名男人就可建一會堂,他們聚集一起,「應記住安息日,守為聖日。六天應該勞作,作你一切的事;但第七天是為恭敬上主你的天主當守的安息日;你自己、連你的兒女、你的僕婢、你的牲口,以及在你中間居住的外方人,都不可作任何工作。」(出谷紀第 20 章 8-10 節)在安息日進會堂讀經祈禱聽講解猶為重要,由辣彼(也有譯作拉比, Rabbi )教導,他們是有學問的學者、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徵。經書中以《舊約全書》前五卷,通稱《梅瑟五書》(即創世紀、出谷紀、肋未紀、戶籍紀、申命紀),最重要,即梅瑟給以色列人所宣布的法律,希伯來人稱之為「托辣」( Torah )。   耶穌曾 對民眾和他的門徒講論,不要學習只說不做又喜愛人稱他們為「辣彼」的經師和法利塞人(瑪竇福音第 23 章 1, 3, 7 節);又曾與以色列師傅尼苛德摩對話,教導他「人由水和聖神而重生」的奧秘(若望福音第 3 章 1-15 節)等等,這裡頭,有人冥頑不靈,雖飽讀詩書仍執拗心硬,但也有馴服如尼苛德摩的, 最後歸化。 「 你 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瑪竇福音第 23 章 10 節)耶穌在納匝肋會堂,能站起來讀經講道,想必已是辣彼,然而,祂卻不受歡迎,這裡是祂的家鄉,自小長大的地方,納匝肋小城並不大,鄰里關係想必親切,他們的不解是因為看不

耶里哥的蜜棗、無花果與賣橙汁的小孩

圖片
中國人已然成為世界各地的主要旅客來源,各熱點的商舖紛紛學起普通話來,務求吸引這些新興旅行者的光顧,在這次以色列朝聖,每到一處聖所,旁邊的商店服務員,一見我們的出現,除了拿著聖物土產作招徠外,流利的普通話「你好!」始起彼落,籠罩著各人的耳朵,其中耶里哥的店員與我們結緣!   耶里哥 (Jericho) 是歷史名城,早在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後,便有若蘇厄帶著子孫攻城的記載;主耶穌行經耶里哥前往耶路撒冷時,便發生了兩個片段:稅吏長匝凱為了一睹耶穌的風采,顧不了儀容爬上野桑樹上,正被萬人擠擁的耶穌一眼看到這個亞巴郎之子的 赤 心,到他家作客,匝凱高興地皈依我主 ( 路加福音第 19 章 1-10 節 ) ;瞎眼的 乞丐 提買的兒子巴爾提買眼盲心不盲,知道救主經過,清楚 這是改變他人生的重要時刻,抓緊機會 , 面對一眾排斥他的人,排除萬難丟 棄 舊我,高喊耶穌的救援,終夢想成真,看見真主 ( 馬爾谷福音第 10 章 46-52 節 ) ,兩位人物的故事被傳誦千古,或許我們有時總覺時不予我,事事碰壁,生命彷如一潭死水沒有生氣 , 但是只須一個機會便能改變,看自己能否敏銳 ? 能否把握 ? 能否堅持?   走在耶里哥 (Jericho) 的黃土路上, 匝凱與巴爾提買 早已 不在了,只剩那棵健壯的野 桑樹作見證,他寂然地在路旁窺看人們的選擇,聽他們的心聲,愛與不愛?愛有多少?智慧老樹不打誑,他洞悉世情,教我看生命樂章,「世人的歲月與青草無異,又像田野的花,茂盛一時,只要輕風吹過,他就不復存在,沒有人認得出他原有的所在。但上主的慈愛永遠臨於敬畏他的人,他的正義永遠臨於他們的子子孫孫;就是臨於那些遵守他盟約的人,和那些懷念並履行他誡命的人。」(聖詠集第 103 篇 15-18 節) 野桑樹     旅遊巴繼續開往一個山頭旁停著,遠望試探山 (Mount of emptation), 隱約看見聽說票價很貴的纜車-通往隱修院,一隻耳朵聽著讀經與講解,另一隻耳朵卻響起「你好」、「無花果」、「 蜜棗 」、「好吃」、「來來來」的交響樂,留著鬍子、皮膚黝黑的店員一直重覆著這幾組詞語,另一邊廂則由他的拍擋請我們品嚐這些地道名產,既吃了別人的禮物,完成了聽講後,我們便步進他的店裡選購!   以色列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