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母的葬禮

         居於大陸的六舅母1110日在家離世,死亡證明為衰老死亡,時間不詳,是大表哥下班回家後才發現的

  我與爸媽週五(1112回去拜祭,孝堂(靈堂)設於大表哥家,車子還未去到我們便下車了,先把行李放在數間房子外的二表哥家,準備妥當後,媽媽叮囑我進去時勿和任何人打招呼,要先去舅母處上香,才可以和其他人談話,她說在澳門進靈堂也是這樣,這時我才知道有這樣的規定,是什麼意思卻不清楚,我猜可能是表達對亡者的尊敬吧!

  大陸地方大,葬禮不用去殯儀館,長達數天的儀式全部在家裡完成,先在房子外頭搭了帳棚,找來餐廳的人在路邊為家人及親友煮食,流動檯椅隨人數多寡而開合,遺體則租用冷凍櫃放在家裡客廳,讓親友及同村人方便拜祭,最後一天才會送去火葬場(或山上下葬)。

  表哥表姐全都沒見舅母最後一面她就走了,但見舅母臉容安詳,雙目緊合,像睡覺般,所以表哥表姐也沒太大哀場,午飯後,我有少許感冒,服了一粒感冒葯後便沉沉睡去,睡醒才知道下午有「買水」儀式─為舅母遺體抹身(當然也只是象徵性而已),到傍晚便進行「祭飯」儀式-即買飯給舅母吃,表姐跪在舅母前拜祭,媽則在旁叫表姐哭,著她叫阿媽吃飽點,這個突然叫哭的指示卻令表姐有點措手不及,我們哭是因傷痛、思念、不捨、孝順....,但事出突然,為哭而哭的話卻令場面有點搞笑,我們又不是專業演員,導演開機馬上可以哭得死去活來,不過媽卻認為多點哭即是表達孝順,她曾透露如果我們在堂前不哭是代表我們不孝呢!

  晚上陸續有很多親友到場,我在旁邊唸玫瑰經邊作觀察,看見男的大多在照片前鞠躬,而女的則進入堂內上香,但表哥稱是熟一點的就入堂內,他們拜祭完後,大多也會留一回,坐著吃瓜子、花生、桔子等,有些會玩撲克牌(這真是聯誼的好時刻,但他們常聚在一起賭博卻讓我不敢恭維),八時許喃嘸佬(可以稱道士嗎?又不像)開始吹笛並進行一連串的禮儀,我走在後頭跟著做,一般都是圍著遺體轉圈,而表哥則尚需向十八層地獄的圖像鞠躬等,大概半個多小時完結;其後我在外面和表姪女玩「潛烏龜」打發時間,之後又進行了一個名叫「仙女散花」儀式-喃嘸佬一直在唸經文,向空中散一角錢,表姪女就把握機會撿執空中掉下來的錢(如果在未降落地上前執到是代表幸運),她的成績不錯,手上拿了十多個錢幣,雖然價值不多卻夠她樂了),中間還做了什麼呢我也不清楚,最後是上香及燒金銀衣紙,而家人也要喊著叫舅母收錢。這樣的儀式一共進行四晚,到週日遺體才會送去火化。

  表哥家裡內外放滿了花牌、花籃,特別的是還有很多親友送來的祭帳--是些毛毯,上寫致祭的親友名字-男尊女卑在這裡表露無遺,因為致祭親友名字全是男的,只有未出嫁的女子才有名,(例如:表姐沒有上名,只有表姐夫外孫及外孫女、舅母已出嫁的孫女沒上名,但沒出嫁的孫女則有等等);而我印象中結婚的時候好像也會致送這些毛毯的,稱喜帳,但表哥說現在結婚的也不會再送了,而喪事仍保留著,他說只是放著好看,因為家裡已有充裕的毛毯,充完事後可能會留數張在家,其他的就會送人。可見只要公開場合的話,排場仍然重要,生榮死哀,但亡者卻不會因這些毛毯而溫暖多點,什麼時候這些繁文縟節可以解除?

  我覺得靈堂設在家裡的安排很好,除了路程上方便了大家不用跑太遠,另一點就是家人可以多些時間伴著亡者,有什麼話都可以把握最後幾天機會跟她/他說,把他的臉容再刻記在心上,記起他的生前點滴,想想看在港澳如果有親友過身,先到醫院再到殯儀館,一下子便不能再見到熟悉的親人,對生者來說是一個負擔,情感上也不能舒援,有什麼話大概只能留在心內了;還有,在家裡設堂沒有殯儀館的恐佈嚴肅的氣氛,晚上仍然在房子的樓上房間睡覺,亡者生前與我們一起生活,而現在她離世了,我們與她作最後的告別,一切顯得理所當然,雖不知道未知的世界如何,但不會害怕,我看表姪女(最小的是十歲)也沒有什麼害怕的表情,死亡教育不容易,但通過這樣的話也可以教導幼小面對死亡的態度。

  閒著的時間,我想起耶穌復活拉匝祿的片段,想起她的妹妹瑪利亞及瑪爾大的痛哭流涕,想起耶穌也一臉哀傷,想起同村人聚在一起送別拉匝祿,想必他也很年青吧,英年早逝者總教人唏噓;耶穌復活了拉匝祿,也讓他們了解永生的意義,給我們帶來了希望;永生的概念為我鄉下的親友仍然難以起頭,只能心存盼望。

  我回想起最後一次見舅母是今年八月底回鄉的時候,她行動不便,只能由我表哥抱著出廳堂,她努力從喉嚨裡喊出我們的名字出來,從後還著女兒幫她拿錢拿利是封(弄了半天才知道她的意思),然後給我們利是,我們猜她大概認為是過新年,所以包紅包給我們,我們也很高興的接了,媽很珍惜每次見面,因為能見一次就一次,想不到那次之後就是永別。
  我幻想著舅母的出生、長大、出嫁、耕田、生小孩、煮飯、湊孫……我想起她看見我們回去時高興的樣子、我想起她嘴角總是微微笑的表情,我想起她吸著她喜愛的水煙、香煙時陶醉的神態



  香煙漸漸熄滅了,舅母為她的家庭貢獻了一生,無悔無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阿珍的故事

走!我們去朝聖:Camino的時機

出發—我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