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八天避靜


 

疫情後沒有出門避靜,一直對香港長洲思維靜院心心念念,去年年底下定決心,在紛紛擾擾的生活中,給自己一個安靜的時光,以整合思緒和生活,也想經驗耶穌的苦難和死亡,就這樣報名開展了橫跨聖週到復活節的八天退省。

 

兩趟的海上航程(由澳門至香港的噴射船、再由香港至長洲的渡輪),大大小小的海浪把我整個人洗刷一番,好讓我活在此時此刻。到達長洲碼頭,我才發現沒有細看電郵介紹如何走往靜院,然而,多次到這裡的記憶沒有被磨掉,停泊在岸邊色彩繽紛的船隻是安心的指標,舉目一望,我依舊看到熟悉的超市、便利店、銀行、咖啡室、路邊攤,歲月並沒有把它們帶走,經過在人來人往的市中心搭建用作殯葬禮之用的鐵皮小屋,我發現沒法坦然觀看,我容許自己及繼續觀察。帶著行李氣喘喘的走過半山路的階梯及斜坡,淡藍色磁磚在底、傳統豬肝色包裹著金色名牌思維靜院,被左右兩株高聳的綠色樹木圍著鐵門,目的地就在眼前:「歡迎來到思維靜院,願您在一切事物中找到天主」。

 



和同伴很有默契的,站在門外把要說的話都說完,關上鐵門代表守靜默的開始,「心為主靜、口為主開」,第一次參加這麼長時間的避靜,也是自己的一個挑戰。思維在半山丘上,我像個新朋友般到處走走:花草樹木依舊漂亮、鳥魚龜蟲仍然充滿活力、大海和石頭不變,見證著這裡進出的人群,太陽月亮星星,按著次弟上升墜下,和30多年前哥哥所看的、以及我這幾年間所看的,沒有兩樣,它們在這裡讚嘆著上主的創造,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有任何不同,風輕輕的吹著,喚醒我走過的歲月,天主花了六天創造世界,而我在這裡,又會被塑造成什麼模樣?

 

走過住宿樓地面層的露德聖母像,我向母親奉上讚美,並交託她照顧我及家中親人,我的房間位於一樓聖堂旁邊,多麽高興和耶穌親近。把行李和被舖處理好,往天台走一走,看看喜歡的日落。晚餐後按時到達「德日進室」以耶穌會神父命名,是我未來每天和神師見面的房間,它在低座餐廳的樓上,哥哥和其他神長們的照片仍然掛在照片廊上,他的眼神清晰又堅定,看見他喜悅又安心,我小聲地請他在天上為我祈禱,然後走進房間和神師傾談。


                              


                                

 

神父細心地聆聽我的簡介、渴望和想法,給予了祈禱的材料,叮囑我和家人朋友同事交代好去向,以「福音默觀」、「聖言誦讀」等方法專務祈禱,還要選其中一個材料重覆祈禱即重覆之前祈禱中比較深入的部份,重點是開放予聖神的帶領。而第一個題材是以「意識省察」看看個人情緒喜怒哀樂甜酸苦辣,和天主分享,繼後每天我們定時見面,談談祈禱中發生了什麼、天主如何臨在,神父總是聆聽不加批判,在傾談中請我留意,或發現可以作深入的部份。


避靜深入又真實地面對自己及天主並不容易,在規律中安排每天34次,每次約45分鐘最多1小時的祈禱,然後書寫靈修筆記,過程中可能什麼都沒有發生、可能經驗喜樂平安、更可能嚐到不同程度的痛苦,神父說進進出出是常態,無須忐忑不安,聖神會賦予勇氣划向深處。靜院內連同員工約有30多人,各人按自己的步伐作息祈禱工作吃飯梳洗,安安靜靜的不打擾其他人,我可以聽到小鳥吱吱喳喳的唱歌、看見風隨意呼嘯吹過的樹木、感受到海浪拍打岸邊的澎湃、觀看不同花朵的盛開、靜觀海中小船的移動、又直接體驗成語「落日餘暉」的美景倒影在海上的紅霞(脫口而出晚禱的讚美詩日落西山夜幕低垂,仁慈的天父求祢保祐我們一夜平安)、或早上的太陽,以金黃的姿態照射在海面上,它和海浪合作,形成萬千魚鱗的光亮、還有久違了的滿天星斗,足以補償生活中的凌碎,承載難以負擔的經歷、撫慰被傷害的心胸、滋潤被淘乾的頭腦,在日轉星移的時光中,細察過去大的小的,被聖神喚起的日子,走進福音場景和耶穌的對話,或在海上行走、或沉入海底被救援,立足當下,展望未來。


                         


                                    

聖週是耶穌在世的重要時刻,幸運的我被選中作為聖週四晚餐中洗腳的其中一個代表,看著三位神父蹲下俯身服務我們,緩慢又細膩地為每位門徒洗腳,我尤其驚喜這位「耶穌的代表」,原來就是每天陪伴我的神師,這份謙卑和慈愛教我永誌難忘,感動的淚水不停流下。聖週五默觀苦路上聖母的陪伴,堅強的母親默默抱起那個也曾是小孩的耶穌,她邀請我協助擦拭他身上的傷痕、包紮和埋葬。聖週六的禮儀上,主禮神父問:「復活節每年都有,逾越節三日慶典,耶穌的苦難、死亡和復活,和你有什麼關係?」我們在像是墓地的靜院裡,翻起痛苦往事,能容讓主耶穌碰觸,埋葬過去並復活嗎?

 

展開筆記滔滔不絕,以為八天過去該結束了吧,神父耐心聆聽我的祈禱:「說完了嗎?感覺仍未結束!」他察言觀色,提出一些圖像及想法,並建議我默想未完的章節。我的腦和心連結了嗎?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仍需要我奮力奔跑。


避靜沒有結束,而是開始,我帶著祈禱中耶穌的說話:「我不會遲到」下山,然後,我再次路過市中心的鐵皮小屋,往內一看,沒有新的殯葬禮,我往前繼續前行,投進在復活假期的人潮裡,步履彷彿輕鬆了不少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阿珍的故事

走!我們去朝聖:Camino的時機

出發—我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