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

我的第一幅自畫像

圖片
自小對藝術一竅不通,勞作手工總有媽媽哥哥代勞,美術極其量可模仿老師畫的,能拿到 C 我已萬幸,各人有各人的天賦,所以我只學習用眼睛去欣賞、用嘴巴去稱讚他人的作品。 這次參加《用藝術來對話-家庭藝術體驗工作坊》完全是衝著小姪女的興趣而報名的,淳淳最喜歡畫畫,她在這方面該有天份吧,所以我常鼓勵她多畫,還特別為她準備一個文件夾及白紙,著她無聊沒事時拿出來畫,每次看她的畫作,總能感受小孩的單純。 這個工作坊我參與了兩部份,周日早上我與淳淳一起玩《蠟筆的對話》,白紙一張大組中互相傳遞,把我普通圓圈填滿了;然後是隨意畫自己喜歡的來介紹自己;再來是與淳淳的畫筆互動,像談話般你一言我一語,只是把說話換了圖像,很有意思的看到淳淳的所思所想,和對我的回應,或許這就是無聲勝有聲的含意,短短 2 小時就這樣愉快的渡過,真開心! 下午和智潁及欣欣參加《你與我共同創作故事》,文字語言用得多,用畫筆講故事卻是首次,但尤教我震憾的事,它並非簡單使用一張 A4 白紙的畫作,而是用多張大紙拼合成自己身高的自畫, OMG ,每人自畫一幅和自己高度相同的畫,畫好後再拼湊起來,再共同畫出一些在大家周圍的故事。 巨大的畫紙放在地上,擺左我前面,我躺下來,龐大的身軀先由姪女協助畫出恇恇,面對自己的身體,我要描繪眼耳口鼻身體,現場蠟筆水彩顏料各式配件齊備,欣欣興致勃勃地開始動筆,而我卻仍是八丈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從何畫起。我隨意的填滿下半身後,一不不心把眼睛畫得太大太濃,於是唯有變成太陽眼鏡,而臉部也是用錯了藍色,實在難看,故此塗上灰色去掩蓋,右手用了紅色,看看場內其他人的創作,才知自己實在怪異(他們都用上皮膚橙色),而畫作也被在的旁欣欣嘲笑,心情跌到落谷底,極之無助,時間過了一半,而我卻畫不到一半;看看智潁的畫作,只見畫作尚不到四分之一,看她走來走去找場內的工具配件,我便催促她快點,這小妮子卻貫徹慢條斯理的性格,似是胸有成竹;而欣欣呢,畫得不錯,已完成一大半,算是我組合裡面最佳的。 稍待片刻,再次執筆,鼓起信心拿著調色板一筆一筆的繼續畫,突然越畫越起勁,左手沒有用紅色,也沒改用皮膚橙色而畫上綠色,我發現右手的紅色代表了我的仇恨,而左手綠色則表示我放下仇恨的平和、兩耳也用上綠色表達我的耳仔軟,容易相信別人、身體的七色彩虹(是畫畢左手才畫的)表達我的喜

只想聽這歌

圖片
哪裡會有風,就飛多遠吧!

灼熱人心之夜

圖片
  「全球華語聖歌創作大賽」頒獎典禮竟然選在澳門舉行,無須遠行便能在現場聽到十多首優秀作品,二話不說便邀約友人一齊前往欣賞。   頒獎典禮的氣氛很火熱,一開場邀請全部得獎者到台上,十三首作品但不止 13 人上台 ( 有些是合唱團也 ) ,擠滿了小小的舞台,把在場觀眾的眼睛耳朵皮膚都即時活躍起來,期待著他們的表演。黎主教致詞中提到五十年前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就是各地民眾以自己的語言舉行禮儀,不再侷限拉丁語,而這次華語音樂創作比賽,更讓各地華人積極投入,一起敬拜讚美我們的天主!   全球有多達四分之一人口說華語,這個比賽競爭激烈實可預期,大會「亞洲真理電台中文部」表示收到 182 首作品,實在為難 5 位評審,光是聽歌已好幾百遍了,而我卻可以在短短 3 個小時裡,盡賞精彩作品。一等獎、二等獎、三等奬、十名優秀獎,以及表演嘉賓「逾越知音合唱團」輪流獻唱。不得不稱讚佩服各歌者的創作-抒情的結他自彈自唱的《願》-眼、耳、口、心、手、腳以至整個身體整個生命獻給主,只因我們全屬於禰;溫婉的《希望》-在黑暗中,我以為無法度過,但主祢背著我、安慰我、醫治我;沉實的《獻上》-把人生五味、理智意誌、順服悖逆、生活工作 …… 等等誠心的獻上;輕快的《 I love I light I share 》-把活力注入歌曲裡,讓我們以愛點亮心中的黑暗, to be a light 散播溫暖,裡頭還有年青人愛的 RAP 元素;《相信有愛、就有奇蹟》、《我的生命你的愛》-有主的愛就不再害怕、不再空虛,有力量面對生活困難;輕柔的《主我朝拜你》-全心、全靈、全力、全意地俯伏在主的寶座前-這不只是 他們的經歷與體會,更是我們 的禱詞 呢! 三等獎歌曲出場了,台灣布農族創作的 《主,你是我的高山》,光看歌名已能想像,與大自然為伍,站在山前,本來就讓人肅然起敬,而上主就是家鄉的高山,就是我們的杖柱,剛毅的守護著、仁慈地守候著; 他們誠摰地以布農語唱著「 Sasbinaz diqanin, atukailakinavang 」 ( 上主,求祢垂憐 ) ,「 Iiesu kilistu, atukailakinavang 」 ( 基督,求祢垂憐 ) ,可愛又虔敬的台灣原住民,保存並記錄布農語彌撒古調,能不讓人感動嗎? 合唱團緩慢的唱出「我的心中擁有一盞燈,求為世界多添上半點光。用

《HAKOMI》的愛的同在經驗

  「將身體放鬆,閉上眼睛,慢慢感受身體各部位,有沒有某個部位想說話?用手按摩一下!」導師 SUSANNA 輕柔地說。   「左邊肩膊拉扯得很 厲害!」這大半個月感冒咳嗽翻覆未癒,有時覺得眉心痛、頭頸耳沉重得癱瘓我的生活,而以前的頸椎移位似乎在這時肆虐著,我彷彿感覺臉容已有點扭曲。 「有學員願意協助她嗎?」 SUSANNA 問。 之後,小君的雙手按在我左右肩膊,我仍閉著眼感受,想像中,她應該壓著而我會舒服一點 …… 然而,時間過去了,我只感覺右邊的手存在,但咆哮的左邊一點重量也沒有,像一張紙巾放在臉上而已。 「小飛,你可過來幫忙嗎?站在她的右邊!」 SUSANNA 把場內的學員環視一遍後,邀請一名高大的學員。 我的頭部突然向左移一點,傾斜的頭部開始修正! SUSANNA 又再看了看:「小歡,請你站在她的後方!」 這時,有三個人保護著我。 這時,像那個節目《千奇百趣》,神奇的事情在這刻發生了!   我強烈感受到頭部快速的無力的垂下,沒有任一支撐點,同時,我的心臟越縮越小。我在想,在我左、右、後方的 3 個人有磁場嗎?   「你感覺到什麼?」   「我覺得.......好攰好攰!」我無力地一字一字地回答,眼淚毫無保留地奪眶而出。    SUSANNA 走向我,一雙溫暖的大手捉著我的手。   她關切地問我多久沒哭?在哪裡哭 等等 ?我一一地回應著,她鼓勵我找朋友哭,而且對於我的信任 ( 在這裡眾目睽睽下哭起來 ) 表示高興。 SUSANNA 的語調溫婉,讓我很自在。   哭了一會,眼睛清晰點,腦中湧出很多思想,雖然對上一次我才在這裡哭過,但我倒真的很久沒哭,一方面過往 2 年哭太多,越流淚人的負面情緒越多,像循環般不休止,我要打破缺口、堅強一點去過渡,另一方面我也不願意朋友擔心,她們已負擔太多,當然,有時也會憂傷,但告訴自己挺過這黑夜,白天來了便安穩了,就是這信念,我很久沒哭,然而,我知道問題的徵結卻仍是揮之不去。   這次研習並非治療,只是讓我們再次經驗「身體會說話」,那些潛藏的創傷經歷,即使在非語言時期也刻在身體裡,成為記憶的一部份,在被觸動時就會出來和我們相見,學會和他對話,了解自己,使自己成為自我的治療師!    《個人簡約身心治療法》 (HAKOMI) 仍是有點

Never give up

圖片
  這真是一本超悶超悶超級悶的書,作者並非作家,所以情節舖排有點混亂,文筆也很普通,精句也不多,要知道,跑步就是幾悶的一項運動,尤其是比全馬還要路程長的超級馬拉松100公里,又或24小時賽、48小時賽,但當然也有可取的地方,就是情感真摯,他的環台感恩跑就很感人;由純減肥的思想至攀上世界冠軍,不是戲劇性的發展,而是他的一步一腳印,練習練習及練習,內裡的付出非外人道,成功沒有捷徑!   雖然說悶,但就像所有跑步愛好者一樣,預定了路程就會盡力完成,過程中克服要身體的疲累、路面及天氣的挑戰、甚至放棄的情緒,所以我也和關家良一一樣,他努力起跑,我努力地把它看完了,哈哈!   祝福12月的澳門馬拉松跑者!

天籟靈音

圖片
  舉世聞名的西斯汀教堂合唱團巡迴大中華演唱,幸運的澳門人只須排隊便可有免費聽到,我只是外行看熱鬧,所以並沒有大清早跑去取票,留給那些真正懂欣賞的人吧!   然而無心插柳,友人得了票卻有事無緣進場,把票相贈,因而換我有緣進場,下班後趕去已是座無虛席,因此我和朋友便坐在後排小祭台旁的位置。   演唱會正式開始,合唱團整齊的列隊進場,還以為全是小孩,倒不知原來大部份是成年男士。   說真的,台上唱什麼文 ( 是意大利文?是拉打文?)即使拿著場刊我還是搞不懂,但看著中文翻譯,知道歌詞意思: 1.      是保祿宗徒書信:基督服從至死,天主給他一個名號; 2.      聖母經; 3.      光榮頌; 4.      聖詠 à 坐在巴比倫河畔哭泣; 5.      聖詠 à 達味的懺悔; 6.      風琴演奏; 7.      聖詠 à 靈魂渴慕上主,如小鹿渴慕清泉; 8.      聖詠 à 普世大地向上主歡呼; 9.      耶穌改伯多祿為磐石; 10. 信經。   雖然聽不懂,也因為要努力壓制咳嗽有點小分心,但隨著他們的悅耳的歌聲,我唸著那些歌詞 ( 經文、禱文 ) ,就像和主一起傾談著,一小時的演出,意外地獲得一小時的禱告,感謝有這個機會! 小插曲:話說,其中一首演唱時,想不到四名男士走到我坐的旁邊小祭台,和台上的團員合唱,耳朵就這樣毫無阻隔清晰地享受著,真是毛管動哂架!

恩典太美麗2

把9月13日至9月17日的感恩事留個記憶: 9月13日: 咁熱血的省察感恩+分享(連續5天每天分享3件感恩事,以及tag 3位朋友延續下去)燒到埋身,真是一件大好事,認真地想想,日常生活總有人、事、物可感謝感恩的,只要細心省察即可。 第一天: 1)一早輕鬆舒服的往路環吃早餐,澳門人的後花園,今早人不多,很快的便可找到停車位,坐在咖啡室內看看老闆辛勤工作與客人閒話家常,很不錯; 2)在家裡宅了半天,有很多時間休息及看喜愛的節目:香港人漂流記; 3)與6年前並肩往澳洲參加世青的團員聚餐聊天,說說笑笑,渡過開心的一晚。 為此,感謝上主賜與的一天。 9月14日: 第二天省察感恩: 1) 從手傷腳傷後餓保齡球太久,今日過足癮,打了4局;並幸運地獲得季軍; 2) 今日2次岩岩遇著剛剛有車位; 3) 意外地找回失踪幾個月的發夢書,真係搵到我頭都大哂,原來係架車的SEAT位後面! 感謝天主! (BOWLING:練習117,比賽3局103,112,130,太緊張了手緊,掌握不到節奏,不滿意自己的表現) 9月15日: 第三天省察感恩: 1) 聽到一個中六合彩的理論:你READY 點樣花這些錢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一筆錢讓人生活改善?還是害人一生),幾正,感謝同事; 2) 回家有香噴噴的飯吃,感謝媽媽; 3) 可以早點睡覺! 感謝天主! 9月16日: 第四天省察感恩: 1) FB遇到一個中學同學,感謝FB; 2) 早上的半天颱風假,讓我疲倦的身體可以訓晏D,感謝海鷗; 3) 晚上的團體聚會,組員的分享及神父的提點,很不錯! 感謝天主! 9月17日: 第五天省察感恩: 1) 下班回家搭上一家都好多人的車,軟泥泥的身軀竟然遇有位坐; 2) 一天的工作順利完成; 3) 上次抽血今天睇報告一切正常,雖然手震原因未明,但起碼知道不是甲狀腺出問題! 多謝 Leong Perryna 的邀請,讓我寫下五天的感恩事情! 感謝天主!

恩典太美麗

圖片
  由外國傳入的冰桶挑戰開始,到現在在 FB 流行數算大家獲得的恩典,盛況空前,每日一開 FB 終能不同的 post ,看得實在開心欣慰!   是這樣的,受到邀請的人連續 5 天每天分享 3 件感恩事,然後每天邀請 3 位朋友,將感恩的事延續下去。   每人每日接觸不同的人、事、物,有喜有悲,我們太習慣專注在那些負面的、倒霉的經歷,把自己牢牢地鎖在惆悵的漩渦裡,卻忘了生活中有很多小確幸 ( 註:出自村上春樹的文章,是『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 透過這個活動,每晚抽空回憶日間發生的事,慢慢沉澱,就可以發現即使微細事也有恩典在:工作回家女兒跑上前來擁抱、老闆今天脾氣好沒罵人、趕上公車還有位置坐 …… 還有今天入電梯時鄰居跟我說早晨 …… 無用驚天動地的偉大創舉才值得慶祝,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哪怕只有一瞬間,就能讓人體會幸福感,這不就是恩典嗎?   你今日感恩左未呀?

人生大事

  上周某日下午,家人的 wechat group 突傳來哥哥的訊息:「與媽看左位, 4 樓, $XXXXX !」   數日前才和媽提及家附近的新樓,故驟眼看以為他們去睇樓,再多看一兩句對話,才知道他們談的是思親園的靈骨箱位。   媽媽的腰骨及膝關節痛楚持續多年不消,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不是太痛的話她也忍著不說,昨晚她又提及 …… 莫非因為太痛,她又想起百年歸老,叫哥哥去睇位?鼻頭一酸。   回家吃飯時,待爸離開後,媽媽便喜孜孜的對我說今日去睇樓,原來是哥哥的朋友去訂位,哥哥聽後,二話不說便載媽媽去挑選,這刻我放下心頭大石,因為媽媽對這事一直持開放態度,幾年前思親園重建,三哥嫂的骨箱位搬移,而報紙亦登了租賃廣告,那時和媽媽傾談這事,她一直希望早一點定下來,在每年清明拜祭三哥嫂時順便看看那裡的位置較佳,只是爸爸比較忌諱,故此遲遲未進行這一步,有爸爸在的場合更是免談呢。   我打趣地問:「開陽嗎?」媽媽開始介紹自己的未來住宅,位處 4 樓,眼望三哥嫂,開陽光猛,高度適中,還說以往一直住一樓,未來升呢住 4 樓,雖然腳痛但有電梯可達,看她喜形於色,我知道她為這個安排感到滿意!同一時間,哥哥也說已和嫂嫂一起挑了一個在父母的隔壁:「這些事,早晚也要定下來的!」 我順帶提起隔壁的逾越園吉位多又便宜 …… 嘻嘻, HARD SELL 不成功!   的確,我們家熟悉死亡,這件看似到老才歸去的定律在我家已並非必然,我也很早準備我的人生大事,無論為自己為家人也好;話雖如此,我尚記得一個故事,提到「父死,子死,孫死。」才是福氣,因此,無論如何,我努力地活出我的豐盛健康人生,也祈望父母身體健康沒痛楚,若能在睡夢中百年歸老更是天主的祝福,上主庇祐! 父死,子死,孫死(王溢嘉)    有一個富翁希望他家族能永遠興旺下去,特別恭請 仙崖 禪師寫 句祝福話,以當作傳家之寶,世代相傳。    仙崖 在一張好紙上寫道 ﹕「父死,子死,孫死。」   富翁看了大怒,罵說﹕「我想請你寫一些祝福的話,你怎麼詛咒起我們來?這個玩笑未免開得太大了!」    仙崖 說﹕「我不是在開玩笑。如果你的兒子比你先死,那你一定會十分悲痛。如果你的孫子比你的兒子先死,你和你兒子一定也會非常悲痛。如果你家的人能一代一代照我寫的順序死,這就叫安享天年,也是我所理

等一個人咖啡

圖片
「也許小帆是永遠追不到的夢!」 「你去追夢吧,把你的航海事業,航向亞洲、統佔亞洲。」 這是她十年前對著大海說的。 小魚撥動著手上的茶匙,她最愛的宇治綠茶翻起了一陣漩渦,瞬間又靜止了。 就像當年她的心因小帆的闖入而滾動般。 她回憶起小帆。 小帆與她的頻率異常貼近,兩人的嗜好、理念一致,見面時無所不談,由一本書、一個學者的言論、社會時事、宗教思想、學生活動、人生抱負……從校園笑話、家裡鎖事、堂區活動,一談就無休止的,混然不知時間流逝。 「魚兒要游向大海,讓小帆伴你啓航吧!」 小魚夢裡常看到大海的璀璨繽紛。 不對的時間,若遇見了對的人,結局仍是不在一起。 只因小森的羈絆。 對,認識小森在先。 人品、收入、學識等,小森與小魚是匹配的,他待小魚也不錯。 身旁總聽到一份讚譽:「小森該是你付託終身的那位。」 只是。 就是那個只是。 小森努力的專注他的業餘嗜好-陶瓷。 說是業餘,卻幾乎佔據了他所有空閒時間。 閒時練習鑽研、看書、看展覽、跟大師學習。 他沒有空跟小魚談世界、談時事,談她的抱負。 他沒法說出講者學者的論點、他的得著。 他很想投入小魚的空間,想努力和她貼近頻率,卻被那一塊塊泥土鑽走。 或許是上一段感情的影響,小魚害怕傷害一個人、害怕自己是那個貪得無厭的人、 更害怕自己爭取後回首「最好的就在身邊」。 「與小森就是這樣了,不驚不喜不難過,很舒服,只是會感覺有點平淡。」 小魚暗中的說。 「思螢追逐著天使,其實最喜歡的已在身邊!」 電影中的思螢是幸運的,因為她追逐完天使後,還可以和阿拓一起。 現實中要抉擇,愛情須要冒險,誰能像電影女主角般幸運? 「小帆好像星巴克的咖啡,看著就感到心動!」 「而小森也許是平易近人的come buy!」 哪個好喝?喝的人才知道! 「心動不已是一種幸福。」 「但平淡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小魚努力的說服自己。 「想像和小森的將來,只是偶爾會有一點不安,但這種不安可以消減。」 「事實上,也沒有煩悶到不能接受的地步。」 小魚再次努力的說服自己。 小魚祝福小帆的航海事業,暗禱他不被大浪吞噬。 十年後,坐在咖啡店的小魚,撥動著手上的茶匙,宇治綠茶翻

在上主的葡萄園工作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 2003 年當選成為天主教會的鑰匙人,本澳教區印製了他的圖像小書簽,當時我也拿了一張,照片的他穿著象徵權力的紅色袍子,他的臉容並非意氣風發的,而是帶點誠惶誠恐,彷彿一夜之間承受不起這個「紅袍加身」,照片下寫了一句他當選時的感言:「我是上主葡萄園中一個平凡和卑微的工人」。 這個圖像對我尤其深刻,統領全球約 1/4 人口的領袖,謙卑地說出這話,他只是一個工人,一個在上主葡萄園裡默默工作的工人,顯出他是多麽的謙遜,並沒有因為當選了就趾高氣揚,與我們看到所有獲選的政客有截然不同的反應與態度;他跟隨基督,聆聽並實踐祂的教導:「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的確,這態度很難在世俗的社會內找到。 我去過法國及澳洲的葡萄園,兩次都是很興奮的,眼看那一望無際的果樹,葡萄鮮豔奪目,加上陽光燦爛,伴隨涼風送爽,感覺尤其寫意,當然,我只是一個遊客,拍拍照,再到酒莊內品嚐佳釀而已,這樣也很難想像葡萄園工作的工人,若是烈日當空,他們便要頂著太陽的曬傷、要對抗病蟲的禍害、要適當的施肥、也要預防冰雪的來襲,收成好否像花農所說:「人為三分、天意七分」, 聖經上記載很多提及葡萄園的章節,有「惡園戶的比喻」、「傭工的比喻」等等,我的工作裡時常會碰到「傭工的比喻」的工人,上主很公平,和工人議定多少就支付多少,不會因為他們較早到達葡萄園工作而分多一點,那些要求高一點工資的只是眼紅別人,而最經典的葡萄故事莫過於耶穌自稱葡萄樹,我們是枝條,在祂內吸收養分成長。 工作了這麽多年,打工、創業、私人機構、公職部門,什麼類型的工作都涉獵,年青時沒有多為自己訂目標,能力也不是很強,也沒有特定想要當的,只是順著際遇工作,不像別人幸運老早考入公職部門舒舒服服的過活,工資職位等都是從低開始,一級一級地、一步一步地慢慢增進,這些年開始有點成績了,處事可獨當一面,收入也有所增加,對工作已純熟,與同事及上級的關係也不錯,像是這樣,該可過一世了,誰想到這時人生有另一個機遇。 面對抉擇是兩難的局面,找資料、找人談、二者比較,可以找到十萬八千七百樣理由留在原部門,也可以找到十萬八千七面樣理由離開,分別是什麼?我拱手相讓出第一個機會,然而,第二次風暴潮又再來臨,這次沒有再到處詢問了,只是在思考上主到底想怎樣?但思緒有點凌亂,有時我想乾脆天主給我答案好

我的珍藏品

圖片
   大概十年前,看見很多年曆咭越來越精美,過了年不肯丟掉,於是開始收集起來,朋友知道有這個啫好,也會順手的送給我,加上在廣告公司工作也有些出品,於是一張兩張的存起來,不經不覺已有一個月餅罐的數量。 偶爾執拾時都會打開那月餅罐欣賞一番,這裡頭最多當然是銀行的年曆咭,它最簡單普通,但最重要就是看全年的假期;數最花設計心思的,則是廉政公署,它每年出品兩款,一款卡通化的、另一款是藝術型的(精美度直迫郵票設計),不過我大概沒有集齊十二生肖;而藝術博物館則以每年年頭的重點展覽作招徠(多為故宮展品);還有澳門舊城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時,文化局推出了以世遺建築物的年曆咭,可惜我也集不了一套,此外,還有商業品牌的年曆咭….等等。      這幾年我已停止收集了(即沒有積極去取得),太多的物品隨身似乎都是一種掛慮,我有個朋友的媽媽也有收集年曆咭,因此我有思考該是否送走它們,把它們送給一個更愛護它們的人?但每次都不捨得……        直至2013年年尾,終於割愛,把它們留影上載微信後,很多人問我為何這樣做,我是這樣回答:「人到某個時刻,有些人事物總會與自己分離的,所以就送走它們了!」    生命中可以擁有很多,但並非各人事物均能道別的,生離死別,死亡當是最悲痛最讓人不捨的(不過為我們有信仰的人卻是懷有希望),能在死者瞌眼時道別是否也是福氣?生離者,若是出國求學當然帶著祝福、韋神父的回國治病讓人不捨,但祝福他在祖國有康復的機會、最後該數情侶的分手,當時的一句「再見」是否真能如願以償?      我也想起了聖經中耶穌與富少年的對話:「你還欠一樣,你去變賣所有,然後跟隨我!」富少年憂傷地走了,因為他有很多財寶。我這小小的年曆咭當然不能跟富少年相比,只是生命裡的得與失是恆常發生的,不因失去而悲傷,不因擁有而狂喜,這非看透,也非修為,而只是培養成生活的態度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