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4的文章

生命—因聽從而豐盛

圖片
      「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   讀畢此書,讓我想起了希伯來書這樣的話來。   《答覆召叫—以聖經開啟精采人生下半場》是一本特意寫給退休人士或老年人的書本,作者以「依納爵式默觀」及「聖言誦讀」的祈禱方法,在書中娓娓道出多個聖經老年人物不同的召叫,以帶領熟齡人士探索如何善用他們寶貴的時光。「熟齡」、「退休」、「老年」等字眼,在這個講求效率的世代,常被與「追不上時代」、「無用」、「浪廢地球資源」等用字劃上等號,然而,在上主的眼中,他們是何等的寶貴,他們仍可履行不同的使命,一如聖詠所說,他們雖已年老仍然結果。教宗方濟各在2021年親自訂立「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以喚起大家對長者的重視,他尤其尊敬當時高齡的前教宗本篤十六世,直指他 「 猶如家中爺爺,有難題可以請教 」 ,也要求我們多和祖父母及長者接觸,聆聽他們的人生經驗和智慧。   在退休人士或老年人的生命中,無須再為工作拼博生活、勞勞碌碌,多出不少空白的時間,不懂安排生活的人可能因此變得無所事事,作者首先以「門徒的召叫」一文,告訴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領域中均被天主所召叫,而回應召叫並依從這條路上往前,活出這個身份的使命,成聖並不遠矣!隨後,她邀請我們默想「耶穌是誰?」及「我是誰?」要回應這些問題似乎不太容易,有時聽完主日福音講道,神父總會邀請教友思考問題,而問題的答案並非想想幾分鐘便完成,作者介紹「依納爵式默觀」(圖像法)及「聖言誦讀」(文字法),並以不同的提問,引領讀者省思和祈禱,當能回應「我是誰?」後,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便能按著書中的故事,深入聖言內,與耶穌基督及聖經人物相遇,在祈禱和省思後,看看我們是否有不同的召叫,如「謙遜」、「發揮創意」、「照顧」等等。數聖經人物的老年人,可能我們會想起依撒伯爾、梅瑟、亞巴郎等人,然而,厄里亞的寡婦、第十個癩病人、里狄雅等叫得出名字或叫不出名字等人,以及超越時空的我們,因著回應主的召叫,仍然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當我閱讀時,按著作者提出的特質,腦中不時想起身邊朋友—那個退休的警察,協助女兒照顧孫女、又為聖堂及信仰團體服務,尤如西滿的岳母「服務」及若望「照顧」;鄰居的婆婆,雖不算窮困但絕不能稱為富有,她經常關懷身旁弱小,又以手藝烹調美食,就像匝爾法特的寡婦「慷慨」地和鄰人分

未完成的八天避靜

圖片
  疫情後沒有出門避靜,一直對香港長洲思維靜院心心念念,去年年底下定決心,在紛紛擾擾的生活中,給自己一個安靜的時光,以整合思緒和生活,也想經驗耶穌的苦難和死亡,就這樣報名開展了橫跨聖週到復活節的八天退省。   兩趟的海上航程(由澳門至香港的噴射船、再由香港至長洲的渡輪),大大小小的海浪把我整個人洗刷一番,好讓我活在此時此刻。到達長洲碼頭,我才發現沒有細看電郵介紹如何走往靜院,然而,多次到這裡的記憶沒有被磨掉,停泊在岸邊色彩繽紛的船隻是安心的指標,舉目一望,我依舊看到熟悉的超市、便利店、銀行、咖啡室、路邊攤,歲月並沒有把它們帶走,經過在人來人往的市中心搭建用作殯葬禮之用的鐵皮小屋,我發現沒法坦然觀看,我容許自己及繼續觀察。帶著行李氣喘喘的走過半山路的階梯及斜坡,淡藍色磁磚在底、傳統豬肝色包裹著金色名牌 — 思維靜院,被左右兩株高聳的綠色樹木圍著鐵門,目的地就在眼前:「歡迎來到思維靜院,願您在一切事物中找到天主」。   和同伴很有默契的,站在門外把要說的話都說完,關上鐵門代表守靜默的開始,「心為主靜、口為主開」,第一次參加這麼長時間的避靜,也是自己的一個挑戰。思維在半山丘上,我像個新朋友般到處走走:花草樹木依舊漂亮、鳥魚龜蟲仍然充滿活力、大海和石頭不變,見證著這裡進出的人群,太陽月亮星星,按著次弟上升墜下,和 30 多年前哥哥所看的、以及我這幾年間所看的,沒有兩樣,它們在這裡讚嘆著上主的創造,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有任何不同,風輕輕的吹著,喚醒我走過的歲月,天主花了六天創造世界,而我在這裡,又會被塑造成什麼模樣?   走過住宿樓地面層的露德聖母像,我向母親奉上讚美,並交託她照顧我及家中親人,我的房間位於一 樓聖堂旁邊,多麽高興和耶穌親近。把行李和被舖處理好,往天台走一走,看看喜歡的日落。晚餐後按時到達「德日進室」 — 以耶穌會神父命名,是我未來每天和神師見面的房間,它在低座餐廳的樓上,哥哥和其他神長們的照片仍然掛在照片廊上,他的眼神清晰又堅定,看見他喜悅又安心,我小聲地請他在天上為我祈禱,然後走進房間和神師傾談。                                                                   神父細心地聆聽我的簡介、渴望和想法,給予了祈禱的材料,叮囑我和家人朋友同事交代好去向,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