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7的文章

十五周年「水晶禧」

圖片
十五年前的 3 月 30 日 瞞著母親 冒著滂沱大雨 進入化地瑪堂領洗 東窗事發後沒有捱罵 發現母親默存心中 後來只以一句「妳跟妳哥一樣 , 先斬後奏」作為結論 承受兄妹看似離家的決定 今天去聖堂已經不用偷偷摸摸 反倒有時妄想多留戀床上一會 便會被母親大人打雷的催促「還不趕快起床,要遲到了」 七點鬧鐘響起 蹦蹦跳跳到聖堂參加彌撒 由彌撒開展一天的生活 、 以及慶祝領洗紀念日多麽美麗 心情興奮看什麼都愉快 彌撒中發現了「儀容」兩字 進堂詠是這樣寫的: 「願尋求上主的人 樂滿心中 請眾尋求上主和衪的德能 要時常不斷追求衪的儀容」 若望福音則提及: 「派遣我來的父 親自為我作證 你們從未聽見過他的聲音 也從未看見過他的儀容」 這「儀容」倒真吸引我們追逐 領聖體時忍不住多看兩眼才放進口裡 圓型薄薄一片中間刻有十字 一如既往 就是淡淡的麵團味道 溶在口裡 融入心裡 我不懂畫畫 慕道班時卻一直疑感 記下耶穌的言論這麼多 為何沒有人把祂真實的容貌描繪出來 不合邏輯 帶著未知 帶著疑問 我還是領洗了 多年來看見不同的耶穌畫像 東方的、西方的、中東的 俊美的、溫良的、慈悲的 痛苦的、悽慘的、哀傷的 畫得漂亮的 與不敢恭維的 或許那一句「他沒有儀容,可使我們戀慕。」就是最佳解答 十字架上的愛情最大 看得見的傷 看得見的愛 看不見的 「儀容」 藉著聖體 猶如看見真實的祢 走過十五年頭的「水晶禧」 好像比領洗時多懂了一點點

那個人的背影

圖片
一如以往 耶穌苦難像出遊總是水洩不通 來到出發原點 主教座堂人滿為患 連門口也擠不進去 只能在門前的小石階找到一小處容身之地 打開臉書直播祭台上神父講道 的版面 語氣激昂 夾雜哀歎無奈 「比拉多啊 …… 你三番四次找機會釋放耶穌 卻敵不過無情的群眾 …… 」 就是這樣 耶穌審判後的結果是行刑 揹著沉重十字架的祂 穿著紫紅袍 戴上刺冠 徐徐地在教堂內步向廣場的人群 我站在旁邊 角度完全不對 只能看到祂的側身與背影 旗幟手 輔祭 扮演韋羅尼加的少女 主教神父神職人員 攙扶聖像的教友 警察銀樂隊 不同年齡層的教友 整齊有序地按著次弟列隊 穿梭在狹窄的大街小巷裡 最繁華的鬧市 不同的商店、食肆 一間接一間 店員站在門前張望 似已見慣這些出遊 旅客捧著手上的雪糕 拿著大包小袋 追趕隊伍 愛拍照的龍友 長鏡早已預備多時 僅是如此嗎? 不是擁戴與不捨嗎? 看到一個人承擔了我們的罪嗎? 嘲諷、凌辱、鞭打、謾罵、無動於衷 就是祂應獲得的對待嗎? 由始至終 我不曾看到祂的正面 只是跟隨著祂的步 伐 前進 遙望前方的祂 那背影膨脹得滿滿的 發射出眩 目 的光 覆蓋了人群 充塞著 「 苦路 」 那光 叫作愛與寬恕

徒步朝聖(三)七苦聖母

圖片
在 連貫公路蓮花圓型地 祈禱後 , 向左向右均可到達 九澳 , 只是向右的話繞了路環市區,路程起碼多了一倍 。 人生啊!常常就在分岔路上徘徊, 幸運的話走對了,就不用那麼辛苦兜兜轉轉,但是選擇總是折騰人的,尤其是我這個患上「選擇困難症」、不能果斷的人,回頭看看,也有走錯路的時候,幸有良師益友扶持,那些失敗跌倒都有價值,還記得柏斯之旅新認識的朋友包博士,我們坐著某大學的草地上聊天,她說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那些片段都是生命的拼圖,缺任何一塊都不會成就今天的自己 …… 我看著 面前的 學生正在草場上 追趕 跑跌碰,泛起年青時自己擁護的格言「擇善固執」,到現在,我仍然如此! 於在面前兩條路 , 我選擇了路程較短的 左 邊向九澳出發,沿著 九澳高頂馬路, 開始進入也許是澳門的最後一片淨土,漫山都是上百年的綠色大樹,鬱 鬱 蔥 蔥 ,與澳門長相廝守,從來大自然都默默地供 養 我們的生命 , 只是我們都不懂。一路 上 都沒什麼人,直至到達九澳高頂公園燒烤區才看到兩個全副武裝的登山客, 看來 他們走的是「路環東北步行徑」,公園裡靠近入口的一顆樹下,飄落滿地粉紅色的花瓣,置身其中,彷似 《 桃花源記 》 落英繽紛的美麗,我沒有留戀多少時光,便繼續前行。 步行是自我對話的良機, 即使有同伴,當走上一段路程後便會沉默相向,何況今天是名副其實的 「自由行」,思緒並無邊際,心中默唸玫瑰經,卻又被其他想法中斷,一忽然家事、一忽然工作、讀書、旅行、信仰、祈禱清單上的人物等等 …… 甚或途上駐足細看小花小草蝸牛、安撫路過地盤時張口狂吠的狗隻、以至看九澳民居及工程的變化,一一拼湊成四、五十分鐘的風景! 約 在正午 12 時 ,唸過三鐘經後,終於 到達 色彩繽紛的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及痳瘋村 ! 以前的痳瘋病人,早已康復垂老而遷入安老院;貢獻這裡幾十年,畢生服務澳門的胡子義神父也已年邁過百,正在香港安老, 現在 只剩一座聖堂、 四 間已經荒廢的葡萄牙式單層小屋( 一間已翻新上漆) 、幾尊聖像,仍然守候在這人跡罕至之地,花草樹木雜亂叢生、落葉遍地與濕冷低沉的天空,交織著更大的蕭條感, 與聖堂及各 聖像底座漆上的豐富顏色 形成強烈的對比—沉靜中的活潑 , 給朝聖者極佳的視覺效果 , 連帶心情也會開朗起來,或許這就是